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
這一個星期, 女兒要溫書準備考試,
我就陪她坐在一旁看這本.
早前書店做減價推廣, 所以買了一本來看看.
之前一直沒買, 就是不喜歡它的標題,
感覺這本書是教家長如何幫孩子考入名牌大學.
但一看之後, 原來不是這回事.
作者的教育理念,
是培養孩子有學習的心, 要活到老學到老.
我都是同一想法.
在文中,
作者說她的兒子曾經對於 "我" 自己的身份有點迷惘,
所以在教育孩子上, "自我認同"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這一點, 令我予塞頓開.
女兒曾有一段時間常常問我,
"為何所有小孩子都要返學讀書?"
"究竟讀書要讀多久? 為何要讀到大學?"
"不返學上網也可以學習到"
" 一定要讀好多書才可以工作?"
"畫公仔也可以出書, 繪本都沒有文字啦"
對於她這些的問題, 我有時聽了很生氣,
還責備她說: 可不可以不要想花時間想這些?
我問我老媽: 當年我有沒有問過你這些問題?
我老媽答: 沒有啊, 叫你讀書你就去讀書, 尤如一個蕃薯.
係, 老媽說得沒錯, 小時候的我尤如一個蕃薯不懂思考.
我再反思女兒的問題, 其實她又說到沒錯,
在現今互聯網發達的年代,
很多生字她是在網上的兒歌或卡通片裡看過聽過.
很多知識時在上課前已經學會了.
而繒本, 又的確沒有太多文字,
女兒的原意是 "不一定要讀很多書才可以出書".
作者唯有不斷引導孩子去想,
即使簡單如廚師這份職業,
也要懂寫字, 亦要表達能力高,
否則如何寫出材料的份量, 如何教身邊的助廚去烹調.
縱使去玩結他,
也要學習看音樂諳,
"學習" 是一個過程, 也是一種樂趣.
很多小孩, 就是未想通這一點.
其實, 作者 (陳美齡) 不是名星那麼簡單.
她在 1972年在日本歌壇出道.
在上智大學國際部,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兒童心理學畢業.
1985年結婚, 翌年誕下大兒子.
1989年到美國 史丹福大學修讀教育博士
同年, 誕下第二名兒子.
1994年取得教育學 PHD 學位.
1996 年誕下第三名兒子
能夠一邊湊小孩, 一邊讀書又寫論文, 簡直能人所不能.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