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1日 星期日

德國禁學前教育

今天在報紙看到以下專訪,
心裡不禁向天慨嘆, 為何自己不是活在德國?

==================================================

德國禁學前教育 幸福小孩日玩八個鐘



【旅遊籽:浪迹遊蹤】
德國細蚊仔跟港孩一樣忙,不過他們是忙住「玩」。
日出而玩,日落而息,日玩八個鐘,是小朋友的唯一任務。
「有些媽媽開玩笑說小朋友回家身體越污糟,就越放心,
因為證明幼稚園有足夠戶外活動時間。」
居德港媽Freda(張韻盈)指德國教育指引說明6歲前孩子玩得不夠多,
對成長有壞影響。「從腦神經發展角度而言,
我們6歲前左右腦會同時發展,如果6歲前學習死記硬背硬知識,
會影響我們右腦發展創意的潛能。」


Freda是資深職業治療師,
平日常鼓勵家長帶孩子到playground玩,而不是playgroup,
「一些關節感覺兩側協調能力,如果6歲前發展得好,
日後學寫字或使用工具很快就能上手,
不用像香港般,3歲小孩就要學寫字、畫線條,
我遇過太多個案,5、6歲小朋友連筆也未握得好,
已經要學寫深奧的字,其實這樣很本末倒置。」
常聽說,遊樂場是縮小版社區,小朋友世界自有一套規律,
「他們懂得用自己方法玩、有衝突時會自行協商和解決困難,
這些能力難從社交小組學到。」

「香港無好玩公園」

遊走遊樂場是場心理測試,
發現自己解難能力竟不如一個德國小孩,
作為「循規蹈矩港式思維」下的產物,
不得不反思香港教育制度為我們帶來了甚麼。
「在香港我們常聽到父母說:小心點、很髒不要碰、去洗手;
德國人會教小孩子:如果你覺得你可以,就上去;
如果衡量過不行,就放棄。
孩子跌下來就去扶他起來,不會像香港父母,孩子爬高點已要貼身跟隨。
小朋友的解難能力、創意和思考靈活性,就是這樣玩番嚟。」
說罷,眼前這位「陪玩員」把仍未識行路的Nukki「放養」地上自由爬行,
小手指已能拈起樹枝和小甲蟲。
80後的Freda,記得小時候香港也有刺激公園,但這一代港孩時間少功課忙,
玩的選擇變得單一,「十個遊樂場九個也一樣,
連我的4歲孩子玩時也覺毫無挑戰性。
我常鼓勵家長多帶子女去玩,卻發現香港根本沒有好玩公園。」
由辣屁股滑梯到矮爆膠梯,由可站立韆鞦到尿片型膠凳,
由失落到麻木,好像已成定律。遊樂場曾是香港人兒時小天地,
可惜這種童年快樂共鳴,不再是現代孩子的集體回憶。
「我們常說香港小朋友壓力好大,
連幼稚園小孩也有焦慮症,這真的很悲慘。
因為過多20年,世界上有一半的工種已會被AI人工智能取代,
人們再不需要硬知識,現在只要上Google找,
甚麼也能學到;未來一代需要的特質是具創造力、有同理心和分析能力,
這些能力也是透過自由玩耍培養,香港人近年接觸很多外國教育,
但最重要的是,家長態度要變,香港也要變。」

==============================================
資料來源: 蘋果日報 6月1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