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陪女兒溫書, 我在看這本 <家有四男> family with four boys.
作者梁鶴年 , 在 70年代大學畢業,
然後到英國深造, 讀書期間結婚生子.
在四方國家生活, 同時亦融入東方思想,
中西合壁的教育方法下, 栽培了家裡四名男孩.
由於四名男孩的性格各異, 作者在教養這條路上行得不容易,
尤如摸石過河, 一邊探索, 一邊找出合適的教育方法.
老大
自幼受「抽動症」困擾,卻不憤世自憐,
堅強自信,終成大學教授。
老二
兩歲尚不識說話,後來考上醫學院,
卻又放棄高薪選擇為窮人服務。
老三
天賦最好卻不自信,父母強化他對數學和音樂的熱愛,
將他送入牛津大學。
老四
從小是個「搗蛋鬼」, 經常交損友,
但做人「不怕蝕底」, 讓他一生好運。
相比起早前看的 《50個教育法, 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
我覺得這本 <家有四男 > 更好看呢!
作者不單談教育, 還分享家庭/ 事業/ 孩子成長成才的經歷,
把一路上跌跌碰碰的經驗也一一寫出來.
所以, 我很佩服作者, 沒有一套方式用到老,
方法 A 不可行時就用方法 B, B不行就用 C.......
可知道教養這回事, 很令人身心疲倦呢!
(我教兩個已經差不多斷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