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新加坡教育成為世界冠軍


新加坡教育成為世界冠軍,是花20年做對這5件事

作者:李京諭

新加坡花20年教改,減少30%課綱內容,專注活用知識,老師定位為最厲害的學習者......父母「怕輸」、政府怕不被世界需要。或許你也不喜歡新加坡的極權和無聊,但你也應該要知道他們做對什麼,拿下5個國際教育評比的世界第一。

剛歡慶獨立建國50年的新加坡,以求新求變、迅速引進全球最新潮流著稱,不僅創下許多經濟、金融紀錄,教育也拿下世界第一。

自2012年起,新加坡教育在國際間嶄露頭角。2015年,新加坡十五歲學生在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拿下數學、科學、閱讀素養三項世界第一;TIMSS(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調查)的小學、中學的數學與科學,新加坡皆是全球冠軍,堪稱「教育五冠王」。這個曾經是第三世界的國家,在一個世代間就躋身世界第一的國家俱樂部,背後的驅力是什麼?


「太害怕被世界淘汰」,成就了「世界第一」競爭力。新加坡政府重視教育,新加坡的家長也重視教育。而且,和台灣及其他亞洲國家一樣,難以掙脫考試競爭的緊箍咒。

教改20年,做對5關鍵

面對這樣的主流價值和現況,新加坡卻做到了台灣做不到的事:中小學生都在綜合、開放性、重思考的國際評比中,證明在學校所學,足以應用、解決問題、而且跟得上世界教育的腳步。新加坡是怎麼做到的?
其實,這樣的世界第一,並非一朝一夕。新加坡的教育工程,從20年前便開始動工了。新加坡教育成功,有5個關鍵:

1.教更少,把時間用來引導孩子主動學、用出知識

攤開新加坡近20年來的教育政策,從1997年開始的「思考型學校,學習型國家(Thinking School, Learning Nation)」,定調發展能力導向的教育,教育部和學校系統從那時開始減少課程內容。

2010年,新加坡再推出「21世紀技能」教育方針。除了延續原有培養批判性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更注重問題解決及與人溝通、合作的社交技能等。「因為光是學習知識,已不足以應付充滿變動的世界。我們的下一代需要應用知識、甚至是創造知識的能力,」新加坡教育部課程司副總司長孫桭煒說。

2.教師檢視自己成為習慣,評鑑比企業談績效更細緻

談近年來國際教育評比的好成績,孫桭煒說:「像PISA、TIMSS這樣全盤式的教育評鑑,讓我們回頭審視,我們的教育是否走在對的方向上?我們的學生是否具備未來世界需要的能力?」比起「第幾名」,新加坡把眼光聚焦在:要怎麼做得更好?

新加坡課綱三年一小評、六年一總評,不斷維持教育競爭力;校長、老師也定期做評鑑,目的不是在「揪錯」,而是進步與調整的契機。

3.政府給課綱、教案,老師關鍵任務是讓學習變好玩

新加坡在推廣教育新方針的同時,教育部也提供老師們清楚的教學課綱和教案,讓老師備課方向更明確。

跨領域做課程創新的數學老師斯緹‧秀芙拉(Siti Shofurah)說:「在課程上做創新並不難,因為老師們手上都握有教育部給的教學地圖,老師只要把心思放在『怎麼教更好玩』上就好。」老師不需從頭開始創課,只要加入一點點改變元素,找到學科跟生活的連結,就能點燃孩子的學習動機。

4.師培不只講教學法,而是培養老師成為「終身學習者」

新加坡師培目標明確:給老師站到浪頭上「衝浪」的技能。

光洋中學(Guangyang Secondary School),5個生物科的老師為了帶學生們做「應用學習計劃」下的太陽能車,原本對程式設計一竅不通的5人,一切從零開始學起。「但因為我們走過從不會到會的歷程,教學生時更知道他們哪裡會卡關跟怎麼協助他們克服問題。」生物老師陳德發坦言。新加坡的老師,本身就是最用功的「學習者」。

5.教學現場,比起「學知識」,更注重「如何學」

新加坡不僅培訓老師成為「終身學習者」,老師們也在教育現場強調「應用式」和「主動式」學習。

新加坡國立大學附屬理工中學的物理老師林佳慧(Lim Jia Huei)說:「科學,不是拿來背誦或考試,而是培養孩子成為解決問題、甚至問對問題的人。」她的物理課裡沒有課本,教材是生活隨處可見的音響、洗衣機的水管等,她說:「老師主要在做的就是,不斷的問他們『為什麼』,引導他們做更深層的思考。」

================================================
資料來源: 翻轉教育  親子天下 2017/05/16

2017年6月27日 星期二

北韓的洗腦式教育

原來低處未算低,
還以為韓國的教育瘋狂,
它的鄰居北韓也更瘋癲.
看完有關北韓教育的新聞, 令人不禁毛骨悚然!!!!

=================================
<北韓的教育 原來是這樣洗腦的>

在北韓生活中的一切皆離不開金氏政權,從孩子年紀很小時就開始洗腦,要他們相信金氏是神一樣的領袖。從北韓老師不教歷史,教“革命史”;所有音樂歌曲、故事書、小說、藝術、體育,或都與金氏政權有關。

北韓洗腦教育自幼稚園就開始了,當全金珠(JeonGeum-ju,音譯)還是一位小女孩時,在極北方的會甯市上學,常常要唱讚揚北韓最高領導人的歌曲。

現今29歲的全金珠坐在一家餐廳里,回憶當時深深植入腦海的歌詞,唱着:“金正日勤工作,睡車裡,吃飯糰,“桌上報告疊如山,要閱讀,要批准。他為我們而勤奮,為人民而勤奮。”

全金珠目前在韓國工作,她說:“我信這套信了20多年,可是我非常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好奇心驅使她溜過北韓與大陸邊界。當我發現一切全是謊言,好像我是在23歲時才出生一樣,過去23年人生都被偷走了。”

現年19歲的李賢智(Lee Hyun-ji,音譯),也是來自北韓北方,當他就讀小學時,投球課不只是把球丟出去就好,會有一個皮膚蒼白的大鼻子木製人形的目標,上面寫着“狡猾的美國豺狼”,李賢智與同學們必須練習用木製“手榴彈”砸中這個立板。

李賢智回憶表示:“當時牛奶一送來,我們就每個人拿杯子去裝。老師們會說,你們知道牛奶是哪裡來的嗎?是來自親愛的領袖。因為他的愛與體貼,我們每天都能夠有有牛奶可以喝。”

課文也一樣充斥意識形態,如“蝴蝶與小公雞”是講一隻暴躁的惡霸公雞(美國),在智力較量中敗給了正直的小蝴蝶(北韓)。北韓老師是不教歷史的,教的是“革命史”。所有音樂歌曲、故事書、小說、藝術都與金氏政權有關。

曾經在北韓中學教過書,而目前在首爾為脫北者授課的蔡均熙(Chae Kyung-hee,音譯)稱:“他們是這樣離譜教數學的,假如你有這麼多金日成的反日本戰士,然後有這麼多日本士兵,又有X個日本士兵被殺掉的話…如此等等。”

金氏政權從孩子年紀很小的時候開始洗腦,要他們相信金氏是神一樣的領袖。生活中的一切都離不開金氏政權。每戶住家、辦公室、教室、火車與汽車等,都會掛著金日成及金正日的肖像,每天都要用特殊的布去拭凈它。

北韓的高中生必須修完3年81小時的金正恩個人歷史,另外加160小時的金日成相關課程,及148小時的金正日相關課程。14歲孩子們必須加入金日成社會主義青年聯盟,聚焦崇拜金氏家族。

這套思想灌輸計畫有兩個基本目標,灌輸對最高領導人的至上忠誠與奉獻,以及灌輸對美日韓的敵意和仇恨。
=========================================
資料來源: 阿波羅新聞網 2015-01-20 訊

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

台灣的教育出了甚麼問題?

台灣的教育,
也是在本土內不斷爭議的話題之一.
跟香港情況差不多,
總是想改革, 但又不知如何入手.
曾經有一篇新聞說出台灣的教育出了甚麼問題.

==========================================
<台灣教育到底哪裡出問題? 一張圖讓你恍然大悟>

2年國教的爭議不斷,台灣的教育究竟哪裡出了問題呢?
近日網路瘋傳一張圖片,讓看過的網友全都恍然大悟,
大呼「終於找到癥結了!」
有大學教授在臉書分享一張圖表,
圖裡有兩條軸線,第一條軸線為「歐美人才養成」,而第二條則是「台灣人才養成」,
軸線將學習生涯分成「學前」、「小學」、「國中」、「高中」以及「大學」等五個階段,
「歐美人才養成」每個階段的學習目標相當明確,
學前做好生活管理、小學探索環境、國中要開始找尋自己的夢想、
高中則要面對生涯抉擇,而到了大學就要開始培養實務能力。
反觀台灣人才培養的軸線,從「學前」一直到「高中」生涯,
全部都是白底黑字的「讀書考試」,
一直到「大學」時期,才要將「生活管理」、「探索環境」、
「找尋夢想」、「生涯抉擇」以及培養實務能力一次完成,
當然還是少不了「讀書考試」。




網友們看完都心有戚戚焉,
有網友就表示,「原來台灣大學生特別忙的原因在這! 只不過,很多事情為時已晚!」
也有家長憤慨,「對於小孩小一日常功課多, 假期更多,
很有意見(根本父母幫忙做,填鴨意義何在?)」
還有網友說:「進大學之前,人生是黑白的,進了大學之後,
人生就全黑了,看來這個圖印證了我常說的話。」
=============================================
資料來源: 台灣蘋果日報 2015 年 1月6日

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韓國的教育之瘋狂地補習

在網上教韓文的著名 youtuber Sue Chang 曾經在蘋果日報寫專欄.
她曾寫過一篇關於韓國的教育.
看完後發現, 原來香港的教育也不是太糟吧 (哈哈)

======================================

<做韓國小朋友原來好苦?>


最近小妹在韓國國際幼兒園擔任暑期助教,專門教一班四至五歲的小朋友簡單的韓文基礎。由於他們住在香港,除了對着家人,其實也很少機會可以用到韓文,所以小妹被委任這項重要任務,為身處異鄉的韓國BB學好韓文!那些韓國小孩每個也很精靈可愛,每朝看着他們用「雞仔聲」的韓語叫我「선생님!선생님!」(即是老師的意思)、聽着他們的童言童語,我也會嚴重母愛氾濫。我也好想要個韓國寶寶!

然後不禁想起將來我的子女,應該選擇在韓國讀書或是在香港讀書,不過我想最後決定權還是在未來老公手上,我想那麼遠都是多餘的!(Oops!不小心表現了韓國小女人聽老公話的一面。)可是我想我還是會讓子女留在香港讀書,為甚麼?不知道大家對韓國的教育制度和風氣認識有幾多,關於韓國幼兒生至大學生的激烈競爭、從小學開始就要早起晚睡、每天在補習班溫習至深夜、面對父母和學校的壓力問題等等……這樣說你肯定會覺得韓國的教育制度不好,但小妹不是這個意思啊。

其實美國總統奧巴馬曾稱讚過韓國的教育制度,他發表的2011年國情咨文不斷提到韓國的教育方式,稱讚韓國教師能受到社會尊敬,被視為建造國家未來棟樑的重要人士,他認為美國也應效法韓國,對着教導子女的教師要有尊敬的心。每個韓國人聽到奧巴馬的表揚後都沾沾自喜,引以為榮。可是很多韓國人認為奧巴馬只看到韓國教育的表面,沒有完全了解到韓國學生的壓力。從小學開始,韓國小朋友已忙於為自己的前程而奔波。韓國家長最喜歡互相問對方:「你家小孩去幾多家補習班?」當然他們會認為補習班數目越多就是越好,小朋友放了學去補習班是必然的事。每到下午3點,首爾江南區會陸陸續續出現載着小學生的巴士,我起初以為是校車,但聽完韓國朋友解釋後才發現那些竟然是「補習班專車」。

由於中學和高中學生的競爭更激烈,補習時間也更長,不到凌晨2點也不敢回家睡覺,睡眠時間只有4至5個小時。學習英語也是必修的語言,就連幼稚園以純美語為號召的,光是在江南區一帶已有10家以上。他們的英語課程都是為了準備大學入學試,如TOEIC及TOEFL等國際性的考試。當然只加強英語教育是不夠的,現在還有普通話班,為日後在中國發展而準備!父母為了讓孩子打贏這場無止境的仗,周末假日還要去參加體育班或跆拳道鍛煉身體,強化體能。當然也少不了樂器班和電腦課。

那平時的時間表這麼密密麻麻,暑假和寒假期間應該可以去玩玩輕鬆一下吧?很抱歉,由於學生的最終目的就是想躋身於首爾的名牌大學,他們定要利用放假這些時間參加強化補習班,努力把自己練成一部善於考試的機器。而最受學生和父母歡迎的大學都是在首爾區內,例如高麗大學、延世大學、梨花女子大學、慶熙大學和首爾大學等。他們認為只要進了這些名牌大學,人生就能美好……

唉,看着韓國學生的機械式生活,我才發現小妹的學生生涯是非常幸運的。回想起我以前的學業成績一直平平,但爸媽也不會特別給我壓力。可能我從小喜歡畫畫,爸媽都會在身邊鼓勵我說:「喜歡畫畫的就努力的畫,第二重要便是學好流利中文,那爸媽就會心滿意足。」啊哈哈,現在才知道原來我曾是世上最幸福的小朋友!

請轉移視線看看韓國那邊,每100名韓國學生中,就有8名曾認真考慮過自殺,理由是來自高考的壓力和成績落後而感到挫敗。除了學生苦,為人父母的其實更辛苦,補習費用每個月就要支出100萬韓圜左右,即是大約7,000元港幣。如想要選擇名牌補習老師,收費則是10倍以上。

當韓國人聽到奧巴馬在稱讚韓國教育時,其實「有苦自己知」。他們反而羨慕美國小孩,美國並沒有補習班這回事,所以美國學生擁有更多的自由時間,更多的玩樂時間,讓他們獨自啟發潛能,培育出更多不同種類的專業人才。而韓國小朋友卻失掉了童年應該有的天真,同時也喪失了創意力。

============================================
資料來源: 蘋果日報專欄 <Sue 識韓風> 2013 年 7月26日



2017年6月16日 星期五

如何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


曾經為某個網站寫過一篇教學心得, 在此分享一下.

====================================================
《如何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


香港的小孩一升上小學,普遍都很害怕作文這個科目。 
不是不懂寫生字,基本上由讀幼稚園起,小孩子已經學回了一大堆生字,
學寫作之前,小孩子應該要經過四個階段的發展: 聽,說,讀,寫。 
依次序,聽,說,讀就是寫作的前奏。
 所以要寫作寫得好,父母先要訓練孩子在聽,說,讀這三個範圍, 
切記只要求孩子不停地寫寫寫。 
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做好寫作的基本功。


1) 引發好奇心

家長可以從四周環境人物事情開始,教導孩子細心觀察環境, 
例如乘公共巴士時,和孩子一起觀察附近的乘客在做甚麼;逛菜市場時,
叫孩子數說一下菜市場有甚麼食物或東西賣。 
平日多吸收材料,到真正下筆時,就可以有所 “輸出”, 寫得開心。 
另外,家長要鼓勵孩子常常思考,讓 “六何” 先生常來拜訪。 
何謂 “六何” 先生?
就是何因,何人,何時,何地,何事,何物。
 從這 “六何” 思考事情之間的關係,經過和結果。 
這種思維就是 “創作思維”的基礎。


2) 培養情感

中國人較為含蓄,是情感內斂的民族,不像西方人注重情感的表達。
沒有情感,寫出來的文字也冷淡無情,對寫作不利。 
小孩子要從小學會用喜怒哀樂來表達心中的感受,
到他日寫作時,就可以用文字來形容自己的內心世界,
令人從文字中也找到感情。 
父母亦可以給孩子說故事時,用真情流露的聲調,加上情感和節奏,
令孩子習慣用言語來舒發感情,然後再用文字來表達。

3) 大量閱讀

閱讀,就是他日寫作的材料,還要大量閱讀。 
閱讀範圍不一定是故事書,亦可以從日常生活上,
例如街上的廣告,路牌,地圖,餐館的菜單等等。
這一切生活上的細節都是閱讀的材料。
 記住要孩子保持一定的閱讀量,為日後寫作做好預備。
父母可以跟孩子玩紙卡遊戲,在紙卡上寫上 “藍色”, 
叫孩子輪流說出有關藍色的東西?
答案可以是: 藍色的大海, 藍色的天空, 藍色的衣服......
叫孩子輪流睿出有關藍色的東西?然後再換另一個題目。


其實小孩子天生已有很大的好奇心,對四周事物都要觀察一下,
但小孩只隨便看了便算,沒有做到觀察入微,
亦未懂得把所看到的影像轉化為寫作的材料。 

2017年6月13日 星期二

日本的求生教育

之前在網上看過這一篇關於日本求生教育。


===================

<求生救育>

兒子讀日本人學校,一星期例必有一堂游泳堂。
前幾日收到兒子學校一張標題很奇怪的通告-「着衣水泳」。
要求家長在下星期的游泳堂,為學生預備日常出外遊玩穿的便服和鞋襪。
那天學生會穿著一身便服連鞋襪下水上游泳課。

作為媽媽的本能反應當然是:「太麻煩了!游泳堂穿泳衣去游就可以,
便服和鞋濕了帶回家又重又難乾,好麻煩啊!」
再讀下去,通告彷彿已預見香港媽媽的反應一樣,
它說:「游泳堂除了強身健體,教導學生在海難中求生也很重要。
香港四面環海,四季都可到海邊或泳池游泳,所以遇溺的可能性也較高。
文部科學省的《學習指導要領》也訂明,
要教導學生穿著衣服墮海時的應對方法……」

讀畢,肅然起敬,
不得不佩服那種日本人的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的防災意識。
只在香港學校經歷過走火警演習的我,
實在很難想像原來日本學校從幼稚園已開始訓練小孩子在災難中求生。

日本學校的防災演習除了震災和火災之外,海難也有應對。
可以的話更要學生實際上身處那環境去應對,
這一次 「着衣水泳」就是例子,
讓學生知道穿著衣服掉到水裡的浮力與重量跟平日只穿泳衣有何不同,
萬一孩子真的遇溺了,他的腦海和身體起碼有個印象記得要怎樣脫險。

然而其他災難不可能人造一次去演習啊,
例如地震,怎樣加深孩子的印象呢?
原來他們從幼稚園就有一句口訣要記,
叫「お、か、し」(Okashi)中文意思是「零食」,很易記。
每個字母代表三個務必嚴守的規則:

一:おさない(Osanai)不要推撞;
二:かけない(Kakenai)不要奔跑;
三:しゃべらない(Syaberanai)不要說話。

災難來時人第一反應是驚惶失措。
如果互相推撞、爭相逃走,只會更難疏散甚至會人踩人。
如果大家驚慌大叫的話,只會令氣氛更恐慌;
七嘴八舌地討論怎樣逃難的話,
也只會令消息傳遞不到,結果不能有秩序地逃生。
所以日本人得出這個「零食」結論:不要推不要跑不要說話,
群眾自然可以安靜地聽指揮,安全而有秩序、快速地逃生。

隨著孩子長大,他們還會加上其他逃生動作,
例如戴上頭巾、躲到桌子底下、抓緊桌腳。
在窗邊的同學把窗戶打開、離教室門最近的同學把門打開,
以免門框變形後打不開門逃生。
他們已訓練到不用老師下令已知道自己第一時間該做甚麼,
快速做完後又立即躲到桌下安靜等老師命令,沒有人會吭聲。
老師指令離開時,學生自動蹲低身體,冷靜地移動到避難場所。

日本是一個很多天災的國家,
整個國家都作好準備避免下一次大地震帶來的災害。
東北大地震之後,
我們從新聞報道看見的日本人都是有秩序地排隊等領食水和飯團,
不會搶購物資;火車因地震而停駛,日本人則安靜地等待,
甚或坐在地上休息,等待通車,而不是質問鐵道員甚至打人出氣。
我們都驚訝:日本人真是很厲害!
面對災難他們安靜、沉著、忍耐、高效,
其實這是他們從小到大教育的成果吧。
=====================
資料來源:www.ohmykids.org, Mayi

2017年6月11日 星期日

德國禁學前教育

今天在報紙看到以下專訪,
心裡不禁向天慨嘆, 為何自己不是活在德國?

==================================================

德國禁學前教育 幸福小孩日玩八個鐘



【旅遊籽:浪迹遊蹤】
德國細蚊仔跟港孩一樣忙,不過他們是忙住「玩」。
日出而玩,日落而息,日玩八個鐘,是小朋友的唯一任務。
「有些媽媽開玩笑說小朋友回家身體越污糟,就越放心,
因為證明幼稚園有足夠戶外活動時間。」
居德港媽Freda(張韻盈)指德國教育指引說明6歲前孩子玩得不夠多,
對成長有壞影響。「從腦神經發展角度而言,
我們6歲前左右腦會同時發展,如果6歲前學習死記硬背硬知識,
會影響我們右腦發展創意的潛能。」


Freda是資深職業治療師,
平日常鼓勵家長帶孩子到playground玩,而不是playgroup,
「一些關節感覺兩側協調能力,如果6歲前發展得好,
日後學寫字或使用工具很快就能上手,
不用像香港般,3歲小孩就要學寫字、畫線條,
我遇過太多個案,5、6歲小朋友連筆也未握得好,
已經要學寫深奧的字,其實這樣很本末倒置。」
常聽說,遊樂場是縮小版社區,小朋友世界自有一套規律,
「他們懂得用自己方法玩、有衝突時會自行協商和解決困難,
這些能力難從社交小組學到。」

「香港無好玩公園」

遊走遊樂場是場心理測試,
發現自己解難能力竟不如一個德國小孩,
作為「循規蹈矩港式思維」下的產物,
不得不反思香港教育制度為我們帶來了甚麼。
「在香港我們常聽到父母說:小心點、很髒不要碰、去洗手;
德國人會教小孩子:如果你覺得你可以,就上去;
如果衡量過不行,就放棄。
孩子跌下來就去扶他起來,不會像香港父母,孩子爬高點已要貼身跟隨。
小朋友的解難能力、創意和思考靈活性,就是這樣玩番嚟。」
說罷,眼前這位「陪玩員」把仍未識行路的Nukki「放養」地上自由爬行,
小手指已能拈起樹枝和小甲蟲。
80後的Freda,記得小時候香港也有刺激公園,但這一代港孩時間少功課忙,
玩的選擇變得單一,「十個遊樂場九個也一樣,
連我的4歲孩子玩時也覺毫無挑戰性。
我常鼓勵家長多帶子女去玩,卻發現香港根本沒有好玩公園。」
由辣屁股滑梯到矮爆膠梯,由可站立韆鞦到尿片型膠凳,
由失落到麻木,好像已成定律。遊樂場曾是香港人兒時小天地,
可惜這種童年快樂共鳴,不再是現代孩子的集體回憶。
「我們常說香港小朋友壓力好大,
連幼稚園小孩也有焦慮症,這真的很悲慘。
因為過多20年,世界上有一半的工種已會被AI人工智能取代,
人們再不需要硬知識,現在只要上Google找,
甚麼也能學到;未來一代需要的特質是具創造力、有同理心和分析能力,
這些能力也是透過自由玩耍培養,香港人近年接觸很多外國教育,
但最重要的是,家長態度要變,香港也要變。」

==============================================
資料來源: 蘋果日報 6月11日 

2017年6月10日 星期六

你睡著了嗎?



圖文: 邱承宗


這是一本無字的繪本, 每一頁都是美麗的插畫,

小孩可以憑所見的影像, 說出她心中認為的故事,

故事沒有對與錯, 任由小孩去想像去創作.


有不少人對 "無字書" 有很多疑惑,

"無字書" 怎麼看怎麼講?

"無字書" 能提供哪些幫助?

其實 "無字書" 不是寫給不識字的孩子去看?,

0- 99 歲各個年齡層的讀者也適合去閱讀.

由於沒有文字,

讀者要通過眼睛和心靈去發現隱藏圖畫裡的秘密,

尤如玩探險遊戲,

每次看也會有新的發現 , 新的線索.






不同的人看的重點是不同, 關注的地方也是不一樣.

在閱讀的過程中, 可以說是培養小孩子的觀察力.

他們會讀出與你完全不同的故事,

又或者向你提出意想不到的問題,

小孩子讀圖的能力可能遠遠超出了父母的想像.



所以, "無字書" 是一個無限創意的工具, 

可以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 




==================================================
<內容簡介 >

小女孩在大樹下睡著了。
半夢半醒間,
隨著木偶人遊歷了各種奇幻的世界,
遇見了許多童話中的人物,看到各樣美麗的奇境,
但也看到崩壞中的沙漠和海洋,
原本的美麗世界逐漸消失。
木偶人在最後也被燒毀。還好這只是夢境。

但是,夢卻那麼真實,
因為夢裡發生的事情 - 破壞、污染、核爆……
這些是真實世界裡正在進行的……
身處在這個真實世界的你,
又可以做些什麼呢?你睡著了嗎?還是醒了?
=====================================================

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家有四男:從好男孩到好男人的成長記






最近陪女兒溫書, 我在看這本 <家有四男> family with four boys.

作者梁鶴年 , 在 70年代大學畢業,

然後到英國深造, 讀書期間結婚生子.

在四方國家生活, 同時亦融入東方思想,

中西合壁的教育方法下, 栽培了家裡四名男孩.

由於四名男孩的性格各異, 作者在教養這條路上行得不容易,

尤如摸石過河, 一邊探索, 一邊找出合適的教育方法.

老大
自幼受「抽動症」困擾,卻不憤世自憐,
堅強自信,終成大學教授。

老二
兩歲尚不識說話,後來考上醫學院,
卻又放棄高薪選擇為窮人服務。

老三
天賦最好卻不自信,父母強化他對數學和音樂的熱愛,
將他送入牛津大學。

老四
從小是個「搗蛋鬼」, 經常交損友,
但做人「不怕蝕底」, 讓他一生好運。





相比起早前看的 《50個教育法, 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

我覺得這本 <家有四男 > 更好看呢!

作者不單談教育, 還分享家庭/ 事業/ 孩子成長成才的經歷,

把一路上跌跌碰碰的經驗也一一寫出來. 

所以, 我很佩服作者, 沒有一套方式用到老,

方法 A 不可行時就用方法 B, B不行就用 C.......

可知道教養這回事, 很令人身心疲倦呢!

(我教兩個已經差不多斷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