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0日 星期日

斷捨離 (下)

認識 <斷捨離> 這本書,
不是由朋友介紹,
而是看了以下報章的專訪,
所以有好想看這本書.

==========================================

【明報專訊】斷捨離清簡哲學 年廿八 愈扔愈快樂

活在香港,一出家門,店家365日都在做減價促銷,打個白鴿轉,回家已是一袋二袋,不知不覺就塞爆間屋——廁所裏買一送一的地拖、房間中申請信用卡送的行李箱、櫃頂上沒有再學下去的小提琴,衣櫃裏過氣的大褸、衣袖已經灰黃的名牌襯衣,全部塞到像梅菜,無從入手又眼怨,只好關掉櫃門,讓它自生自滅——譚蕙芸說,以前的她也一樣苦於家事,但年前看過山下英子《斷捨離》一書後,撞邪一樣,她由屋企開始「扔(東西)」,連大學辦公室也不放過。現在兩室窗明几淨,她整個人也輕鬆不少,時時笑瞇瞇、跳跳紮。因此記者約她在歲晚,談「斷捨離」的經歷。


「我病過,有過情緒病,又有耳鳴,如果在人生低潮時連買點東西都被約束,很不人性化。在物質上得到快樂是現代人的快樂——返份工辛苦,放工便會想使點錢,購物對我們而言是therapy(治療),我是凡人,做不到斷絕物慾。」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譚蕙芸說。「斷捨離」和叫人斷絕物慾的哲理書不同,只是叫人買東西前應選擇自己需要,品質又好的東西,「因為它承認人在好的物件上能得到的快樂,所以它對我的影響很大,令我用新的眼光去看自己所擁有和需要的東西——不為過去、將來,只為這刻的自己去想」。

扔,才是王道

斷捨離其實不是新鮮事。始創者山下英子從小學習瑜伽,將行法哲學「斷行、捨行、離行」放諸生活,2011年台灣首出版她的《斷捨離﹕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改變30萬人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已瘋魔不少人。譚蕙芸學習「斷捨離」已經一年。「因為這次訪問,我又回去一年前的mode,最近在執廚房和家中的櫃桶。雪櫃最慘,香港空間小,又潮濕,海味一買回來就塞在雪櫃裏,漸漸就忘記,囤了一大堆。別說冬菇,連紅棗也一樣,一買便要買一大包,佔很多空間;不過也有一些櫃桶也keep到一年,譬如廚房的三個櫃桶,一個放碟,一個裝食物盒,一個放少用的工具。這三個櫃桶仍是好ok,只是雪櫃和裝衣物的地方開始失控。」

減少囤積最有用

邊說,她邊打開辦公室內的櫃子,發現櫃中放了手機與手提電腦的空盒,喃喃說這些盒最麻煩﹕剛剛買時不敢扔,怕扔了沒有保養;到手機和電腦都用舊了,盒子仍放在櫃中。二話不說,她把兩個空盒扔到紙箱中,開始整理書櫃,抽出幾本了書,呯一聲又往紙箱中送,又把緬甸買來的三層鐵飯壺扔棄。「香港有兩大問題,一是住屋空間太小,人所共知﹕一囤積就死亡,點收都死;第二是多塵,無論抹得幾乾淨,好快就積塵,一多塵就『核突』,更不要說毛公仔這種『核突嘢』,所以書中說的減少囤積是最work的。」

斷捨離和日本近年興起的收納書不同,教的是一套「不用整理的整理手術」,一字記之曰﹕扔。譚自言母親是個極愛整潔的人,把80%的退休生活都花在做家事,但她自己不想也不享受這樣做。「其實唔需要整齊,執得愈整齊,最後就愈是找不到,而且那些收納書教你買好多盒回來放東西,初時的確井井條理,但一久了又是死。」她的辦公室書櫃上放了三四個放文件的膠盒,她「斷捨離」後已經將不要的文件扔掉,這些原本打算用來作收納的空盒現在變成了房間的垃圾。她說,她也曾經因為一個用了多年的化妝袋,明明家住荔枝角,卻走到馬鞍山街上的垃圾桶去扔。化妝袋用了五六年,已經髒兮兮,但她怕新買的間隔不好、質地不好;直至朋友也看不過眼,罵她不衛生,她才到陌生的街上把它扔到垃圾桶裏,臨別前猶豫地像情侶講分手。

「整件事也很變態,說來好笑,它不特別靚,一個化妝袋才值幾多錢?但我就是不捨得扔。物件對於使用者而言是一種情緒——東西已經爛掉,仍不捨得扔,堅持要用的偏執簡直像心理問題。書中教扔東西要有儀式性,一定要扔在街上,不可以扔在屋企的垃圾,因為東西一拿到家就扔不了。」那年,她也扔了一張蓋了十幾年的棉胎,它從未洗過,已有霉味,也不再暖,她卻十幾年來從沒有意識要換,直到看了書,才驚覺此物不可留,買張新的,店員知她這般長情,也覺驚嚇。「看了那本書之後,我才發現有一些東西已經用了十幾廿年——如果一個人對物件沒有了awareness,無論繼續買還是不買,其實他已經放棄了生活。」當下她覺得內疚,明明買衫裝身本意是為了愛自己,但夜夜相伴的棉胎有了霉味也沒有感覺——「大佬,乾物女咩?」她自嘲。

囤積,是因害怕匱乏

老一輩人對一切皆抱愛惜之心,加上寂寞,被一堆東西圍着便覺安全。她說自己父母窮過,也有囤積的習慣,東西未用完,譬如廁紙,馬上就要衝去買。她也一樣,常常害怕用時方缺,於是不時囤積生活用品,以空間置安心。後來,她發現就算用光,家中也有其他東西替補。「我們都太恐懼匱乏的感覺,其實匱乏是假的——就像屋企不可能一張廁紙也沒有。」她說,不捨得扔掉是放不下「過去」,囤積東西則是對「未來」不安,而斷捨離其實是教人從整理物件到審視內心,去謝絕過雜亂又迷失的日子。她把與媽媽同住時,對方買下的巨型煲扔掉,只留下平日用到的煲。現在晚晚煮飯,每一個煲都有用,她覺得日子應該這樣過。於是,她把書用行李箱裝着,坐的士送去二手書店——書櫃與衣櫃是最危險的,譚蕙芸說。如果你是港女要小心你的衣櫃,如果你是文青就要看守你的書櫃,「電器也可怕,我會去鴨寮街賣了它,現在我也十分狠,別人送我不喜歡的東西,我轉身就扔,從不拿回家」。

「當你發現扔東西,把東西轉手那麼困難時,買東西時就會多想一會。我喜歡書中說的﹕不是叫你不留物質,而是給自己最好的東西,高質素的東西不一定貴,應留最好的東西給現在的自己。」東西其實都有限額,她說購物時不應亂買,如果需要便買品質好、自己喜歡的,就像她喜歡飲咖啡,一日只可飲一杯,不能把quota用去飲「核突咖啡」。那次她去買棉胎,店家說買送棉胎送背囊,她一看,覺得醜樣,擺手說不要,店員覺得她奇怪。「『核突嘢』當然不會讓它們入我屋,但很多香港人都很難拒絕,覺得不要理會,先攞再算,但拿了回家佔了空間,那些『爛鬼嘢』值錢定係屋企一呎值錢先?」

放低對物件的控制

她試過收拾衣櫃時,找回從前玩滑浪風帆的衣服、水鞋和手套,但其實她已經多年不曾滑帆踏板,短期內也不會再玩,於是二話不說統統扔到垃圾桶去。記者問她,不會不捨得嗎?滑浪裝好貴喎,而且一扔就像告訴自己永遠都不會再玩滑浪風帆了。她瀟灑地答說﹕「Just say goodbye to your past!過程痛苦,但書教你﹕你要放手啦,這是你的過去,你不會再玩,你好開心你以前玩過,ok!放手吧。讓自己的衣櫃多一些新的空間,因為當衣櫃不被塞爆,你再看那個櫃,便會覺得櫃裏的東西都是絕無僅有的珍品——就好像走進高級的服飾店,架上往往只有零落幾件衣服,你就會覺得件件都好看;但走進二手衣店,全店滿谷滿坑都塞滿了衫,你會覺得很不開胃。扔,其實是為了找回東西的價值。」她把過千元的名牌腳架送給經常拍短片的學生,舊電腦送給社區組織協會的基層孩子,舊手機給了無家者,連生病時購下約三萬元的助聽器也轉送需要的人——有些東西對這刻的自己明明是雜物,但只要捨得,放下,一下子便可變成別人的需要。

「物件不是永恆的。物件就好像生命,它有一個輪轉,就像有一些衣服過了那個年紀,你就要讓它走一樣。你想抓緊一個物件,但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對它的attachment會那麼大?你不能控制你男朋友、女朋友、子女,更何况是一件物件?放低對物件的控制,這是我從斷捨離中,對做人處事的一種領悟。」她下樓,把剛才的雜物扔到回收箱中,邊扔邊說「多謝晒,byebye」,轉身之際放下我執。她一身俱輕。

========================================
資料來源: 明報副刊 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

2017年7月29日 星期六

斷捨離 (上)


作者: 山下英子


這是我在書展買的戰利品之一 <斷捨離>.

<斷捨離> 呢三個字,
由日本風靡到香港台灣,
更已經成為日常間的用語.

斷捨離, 舊的生活;
斷捨離, 從新出發;
連親子關係, 也要講 "斷捨離".

所以, 買了這本原著,
了解一下甚麼叫 ""斷捨離".

封面寫著,
"斷絕" 不需要的東西,
"捨棄" 多餘的廢物,
"脫離" 對物品的執著.
所以書名叫 <斷捨離>, 真的起得好好呢!


====================================================
<內容簡介 >
到底什麼是「斷捨離」?為什麼具有這麼神奇的力量?
其實「斷捨離」很簡單,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
去思考什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
以及「讓自己感到最愉快也最常用」?
只要不符合這個標準的物品就請淘汰或送人。
許多人的住家或辦公室裡東西堆積如山,
處在這種環境中,人的能量和運勢都會受影響。
但有心想要整理,卻又往往不知從何著手,
更別提在整理的過程中,
常常會覺得「捨不得」、「太浪費」、「好可惜」,
這些問題「斷捨離」都將為你一一破除。

「斷捨離」並不是主張簡樸或清貧的生活,
而是藉由對物品進行「減法」來為自己的生活加分。
在每個當下都只使用最少量,但最好、最適合自己的東西,
如此一來,不僅周圍的環境變得清爽,
連帶也會改善我們的心靈層面,
更奇妙的是「斷捨離」是個自動機制,
只要一旦開始行動,這個過程就會不斷循環,
從外在到內在,讓你整個人煥然一新!
================================================
資料來源: 博客來

2017年7月26日 星期三

充滿童年回憶的立體書

早前在書展發現立體書在做減價,
我打開來看看。
哇.....好靚啊!非常細緻呢!
孩子一直恨買立體書,現在有 65 拆,
還有原因不買嗎?

最後我買了兩本,
一本是 <童年樂園>, 另一本是 <盒仔檔> ,
完全是香港風, 講懷舊歷史.
.
 作者: 劉斯傑








  作者: 劉斯傑



莫說是小孩,
我自已也看得好開心,
所以童年回憶也浮現出來.

除了立體做得精緻,
內裡有詳細圖案文字來介紹,
從而可知道香港是如何地轉變.
很有教育意義呢!

================================
<童年樂園>

對於部份新生代來說,
他們眼中的遊樂場,可能只有迪士尼樂園及海洋公園。
但對於一眾七十後,
遊樂場除了有公共屋村的遊樂及球類設施外,也包括荔園。
對於父母輩的一代人來說,
他們的遊樂場可能是北角月園及啟德遊樂場。
這本立體書主要講述作者成長時期的遊樂場及主題公園,
但亦希望讀者無論是在那一個年代出生,
也能從中勾起專屬自己的美好童年回憶。
===================================
資料來源: 博客來


2017年7月23日 星期日

一個人到處瘋慶典


今天去了一年一度的書展,
這本書是戰利品之一.






高木直子的新書 "一個人到處瘋慶典",
之前我已在書店看見,
但一直忍手忍到去書展去才買 (因為書展有拆扣)

這本書依舊有作者的畫風,
還加上她真實拍下的照片,
令人從書裡也感受到當時的氣氛.

女兒見我看得很入神,
也拿來看看, 說: 啊....係慶典....要穿和服去的...
我驚訝, 問: 你知道甚麼是日本的慶典?
她說: 略略知道, 看 "小丸子" 卡通片, 小丸子是穿和服跟家人去參加慶典囉....
哈哈....原來看卡通片, 也可以長知識呢.

作者真的親身參加了多個慶典,
對日本文化有興趣的人, 真的要買來看看呢! 很值得參考.

=================================================
開場 2
第1話 櫻花與楓葉的雙重享受 小原四季櫻花祭(愛知縣豐田市小原町) 5
第2話 全日本祭典&美食大集合 東京故鄉祭(東京都文京區)17
第3話 再戰櫻花! 青森我又來了! 弘前櫻花祭(青森縣弘前市)27
第4話 徹底成為虎迷了? 初午祭滅火之虎舞(宮城縣加美郡加美町)41
第5話 好久不見的老家祭典 大四日市祭(三重縣四日市市)51
第6話 這裡那裡處處有金魚! 柳井金魚燈籠祭(山口縣柳井市)63
第7話 雙手張開打節拍,有舞不跳划不來 盆舞大會(全日本)77
第8話 發射吧!!農民火箭 龍勢祭(埼玉縣秩父市)87
第9話 福在內,鬼在內~ 鬼鎮神社節分祭(埼玉縣比企郡嵐山町)99
第10話 放眼望去盡是毛茸茸~的狗狗 犬子祭(秋田縣湯澤市)107
第11話 夢幻的雪屋之夜 橫手雪祭(秋田縣橫手市)123
各地美食小筆記 141
後記 142
==================================================
資料來源: 博客來

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

醫學‧正解

一直有買書的習慣,
每年儲起的積分, 足夠我成員三聯書店的會員.
每逢月尾, 就會留意有甚麼會員優惠或積分換領.




今個月, 我用積分免費換了兩本書.
(係....免費....不用加錢)
一本是 《香港本土旅行八十載》, 而另一本是 《醫學‧正解》


雖然現在資訊發達,
潮流興看電子書,
即使不買書, 上網找也定找得到有關資料,
但我, 還是喜歡用手拿住書的感覺.

最近看完這本 《醫學‧正解》

HELP(Health Education for Lay Public)由多個醫生組織協作,
致力於推廣醫療健康知識。
為了讓公眾接觸正確、客觀的醫療資訊,
HELP Online應運而生,並推出《醫學‧正解》一書。

這本書一共收錄了六十一篇由專科醫生撰寫的醫學文章,
分為「常見病治療」、「預防、謬誤與知識」、「最新發展」三大範疇。
從常見病如流感、胃酸倒流,到糖尿病、癌症,以至整型手術、
醫學倫理與醫療技術發展等題材都網羅其中。
本書亦指出一些容易混淆的疾病與錯誤的觀念,並提供正確的知識。

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醫生為這本書寫下序言. 

==========================================================
「預防勝於治療」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生活常識,但又有多少人能實行呢?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工作繁重、生活忙碌,
以致作息失衡及缺乏運動,很多都市病因而產生。
當中更有人在懷疑自己患病時,為了節省時間,自行胡亂服藥,
或誤信坊間一些沒有科學理據的治療方法,
結果不單沒有治好疾病,還令病情更為嚴重。
其實隨看時代進步及科技日新月異,市民對醫療資訊的需求日益殷切,
若能有效地提高市民對各種疾病的認識,
喚起公眾關注自己的健康,定必能令大家「擁抱健康」, 
共同構建一個健康的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