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Before I go to sleep

IMG_1100

剛剛看完這本.
這本書是最近買的, 早前翻拍成電影上映了,
但很多影評說還是原著小說好睇好多, 所以買了這本.
原著是英文小說, 我的英文不是太叻, 還是看翻譯書好了.
“Before I go to sleep" (別相信任何人), 是一本犯罪小說.
係…..繼 “杜鵑的呼喚" 之後, 又看另一本犯罪小說,
好明顯, 本人已經看書看到精神分裂了.
****************************************************
<內容簡介>
今天醒來,她翻開日記,第一頁只寫著:別相信班恩。
每一天醒來,克莉絲汀都身處一個陌生的房間,
身旁躺著一不認識的男人。
當她面對鏡子,只看見一張陌生的臉,
比她所知的自己老了20歲。
接著,男人會耐心說明:我是妳丈夫班恩,
妳今年47歲,20年前遭遇嚴重車禍,從此記憶受損。
每一天醒來,克莉絲汀就像懵懂的孩子,
關於她世界裡的切,全仰賴班恩告知。
不過每一天,她也會接到陌生的奈許醫師來電,
要她到衣櫥後方找出日記。
原來,她在睡前會寫下今天的事作為「備忘錄」,
提醒明天失憶的自己。
就這樣,克莉絲汀藉著日記的累積,
一天天重建了自己的歷史,
但其中細節漸漸和班恩、奈許醫師的說法產生矛盾。
究竟哪一個版本可以信任?
**************************************************
<資料來源: 金石堂網路書店>

女主角患了失憶症,
面對身邊的人和事, 分不清那一個說真話, 
那一個是假話,
單是故事背景, 已經很緊張了,
而故事的結局, 更是意想不到 
(不透露太多了, 有興趣自己看吧)
我個人好奇怪, 只可以專注做一件事.
例如最近在看書, 勾針同編織書也要放在一旁,
不似其他人般可以把幾件事同步進行做.
所以, 有朋友問我最近有沒有新的作品 (新冷衫)?
我答無, 因為最近忙看書呢.





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我想活得像個人



終於也看完了, 在書展買的書全部看畢了 (~拍掌)
這本書 “我想活得像個人",
是講述北韓人如何偷渡離開家鄉.
整本書看得我心驚膽跳, 手在發抖.
究竟我當時是甚麼心理?
為何會揀選以下的書看到自己精神分裂 (嗚….)
1) 杜鵑的呼喚
是犯罪堆理小說, 看得我陷入情節裡面, 好緊張.
2) 給女兒五十封信
是父親寫給自殺的女兒, 看到我眼淚連連.
3) 我想活得像個人
是脫北者的血淚故事, 真實紀錄偷渡的實況.

我一直都是韓劇迷,
之前看過一套韓劇 “異鄉 Doctor", 
男主角是實習醫生.
他從北韓逃離到南韓……不劇透了, 有興趣自己去看吧.
為何那麼多人冒死也要偷渡,
一定是那個國家跟活在地獄是無分別.
所以, 我一直想知道北韓的真實情況.

後來在書展看見這個封面, 立即買了.
原來我算是個忍得手的小孩, 好彩只買了三本小說,
如果我瘋狂地買十多本回來, 不知看到何年何月呢,
而書展, 年年都有.

說回這本書,
作者本身是一名南韓新聞記者,
他用了四年半時間去採訪脫北者, 
親身跟他們去偷渡,
穿越韓國/ 中國/ 寮國/ 泰國/ 柬埔寨/ 俄羅斯……
等等十五個國家.
他把脫北者的真實情況製作成一系列的紀錄片.
結果, 這個紀錄片令他獲得多個國際性的殊榮同大獎.
但亦因為這個親身經歷,
令他心理傷痕累累, 每天都在作噩夢及失眠.
連翻譯這本書為中文版的台灣翻譯, 
也是一邊寫一邊流淚.
是真的,  這本書令人很心寒,
生活在物質富裕的我們,
永遠幻想不到世界上某些角落, 有些人活得不似人.
正如封面所說:
他們的夢想很簡單.
他們想和父母, 兄弟姊妹住在一起, 想要不挨餓,
想要讀書, 想要和所愛的人廝守並生兒育女,
身為人, 希望能活得像個人………….